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有个革命性的产品出现,然後改变一切。人一生能参与一件这样的产品就已经非常幸运了。
贾伯斯口中的「革命性产品」,Bob Borchers幸运地见证和参与了两个。作为苹果全球产品行销副总裁,他如今掌控着更大的担子,iPhone、iPad、Mac、Apple Watch…
Bob进入公司的那一年,iPod mini携Click Wheel面世,这个同时支持旋转触控和点控的标志性设计,不仅在人机互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也开启了苹果继个人电脑之後的下一个时代。
重新发明手机的想法也是从那个时代孕育的,而iPhone项目正是Bob Borchers入职苹果後参与的第一个产品。
推出第一款没有键盘的手机,需要很大的勇气。主流的声音是用户需要更大更快的键盘。但我们却背道而驰。我们把你的手指作为唯一的输入装置。为什麽人们要牺牲一半的萤幕,去妥协不是时刻需要的键盘?
iPhone重塑形态背後的隐喻是,对於一个随身装置而言,内容消费比键盘更重要。
市场和时间证明了团队的远见:之後的十多年,智慧手机的手机造型已经愈来愈趋近相同,但相似的萤幕里呈现的内容,却是前所未有的丰富。
如果说iPod是把1000首歌装进了口袋,那iPhone和iOS则是把网路装进了每一个人的口袋。
在Windows Phone和几个小众操作系统偃旗息鼓後,iOS和Android两分天下,统治着数以百亿计的智慧终端。而藉助App这个容器,智慧手机几乎串联起人们每一天的日常起居和衣食住行。
你不再需要掐点去看天气预报,不再需要走到路边招手叫车,不再需要走到户外一家家物色餐厅。你几乎所有的需求,都可以在拇指之间一个App上得到满足。
AI、演算法、隐私和人性
在15年的进化中,iPhone OS 3.0算得上一次举足轻重的迭代——iPhone第一次可以实现消息的推送(Push Notifications)。
推送改变了用户获取资讯的方式,它让App的资讯通知自动到达用户面前,某种意义上,手机成了一个私人秘书。
直到人们发现,这个秘书有点聒噪,夹带的广告也有点多。
在我们生活中,越来越多的事物吸引我们的眼球。但我们希望能设计出更多工具和能力,让用户行走世间,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关闭这些噪音和杂讯,回到这个真实的世界。
在数位健康(Digital Wellbeing)的浪潮下,苹果做了一些有悖於商业利益的行动,比如在iOS12中增加了「萤幕时间」统计你手机的使用情况,并且能够给App设定使用时长的上限。
而在最新的iOS 15中,苹果也革新了通知形式,用通知摘要(Notification summary)简化通知的内容和频率。
与此同时,iOS 15还带来了专注模式(Focus)。可以让用户根据不同的场景,允许不同的App发送通知。
在App统治了人机互动规则的十年後,软体依旧在吞噬着世界,但App在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同时,也不知不觉地把曾经开放共享的网路内容隔离在一台台服务器上。
演算法以一种「工具理性」的逻辑主导议题设置,消磨着人类的求知慾和好奇心,也在客观上激发这个世界的对立。
当演算法发现仇恨可以让你转发和评论,反智的言论和争议的话题就会铺满你的时间线。演算法也许不知道什麽叫愤怒,但它知道愤怒背後创造的流量和收益。
Bob认为应该靠「保护隐私」解决「工具理性」和「资讯茧房」的问题,他也解释了苹果人工智慧演算法的一些细节:
很重要的一点是,当我们处理影像、资料等数据组的时候,我们会选择把什麽样的数据喂给机器学习的模型,为此我们与全球的团队合作,确保这个过程中不会引入任何偏见。
与其他大公司利用云端运算做机器学习不同,苹果低於AI能力的调用完全来自於本地晶片的能力。
这个「大脑」有多大?iPhone上有多少用户数据快取可供机器学习调用?
对於绝大多数公司,这个大脑可能是数以TB级的云端数据,但对於苹果而言,只有平均200MB——这些大到你的声音和脸部数据,小到你滑手机的轨迹与习惯,都以加密的形式储存在iPhone的晶片之上。
对於用户隐私和数据的保护一直是我们最重视的工作。
…